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,广东省珠江三角洲,有崛起的繁荣,也有凋落的营生。客居在这里的渔家人,漂泊在财富世界的“夹缝”中,依靠日渐枯竭的沿海河涌渔业资源养活一家人。 江西渔民程保太,56岁,在广东从事传统捕鱼业三十年。他和妻子育有两儿两女,女儿均已出嫁,大儿子在中山市黄圃镇一家小家电企业打工,二儿子在江西老家读高二。这些年,老程夫妇从广州转战东莞再到中山,他的渔民伙伴多是来自江西的“本家”亲戚们,他的弟弟也在这一带打渔为生。 “在岸上拥有一栋房子”,是老程和众多渔民的梦想。他们常年生活在船上、漂泊在水上,一年之中除了春节、休渔期可以回老家去,其余时间基本都在船上度过。渔民收入低,在珠三角城市买房不太可能实现。 打渔的生活方式很苦,需要比较大的劳动力,且收入不高。程保太说,很多时候收网上来的都是鱼子鱼孙,捞不到像样的海鲜,靠天吃饭是渔民的宿命。而珠三角不少河涌早已“面目全非”,渔民逐渐“消失”已是不可逆转的现象。 程保太提到的现实,正是在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过程中,用地需求激增,造成围海造地、工业污染、掠夺捕捞的现象愈演愈烈,从而导致近海河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、渔业资源濒临枯竭。 自古以来,珠三角城市水网密布,所谓“靠水吃水”,于是衍生出不少的靠打渔为生的渔民。但如今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面临衰退甚至消失。不管是海洋捕捞,还是内河作业,一方面船主普遍年老力衰,另一方面渔船基本都是夫妻档,新生代渔民屈指可数,年轻人宁愿到工厂做流水线工人,也要逃离甲板。 三十年的船上生活已成为习惯,在广东漂泊的打渔生活到底还能维持多久,程保太心里没有盘算过,也许这种传统捕鱼业消失那一天即将来到,这种延续千年传统谋生捕捞方式终将被迫沉沦?